피휘(避諱)의 유래와 종류, 방법에 관한 고찰 - 관우피휘지유래종류화방법적연구(關于避諱之由來種類和方法的硏究)

  • 윤창열 (대전대학교 한의과대학 원전학교실)
  • 발행 : 2009.05.25

초록

通過對避諱的由來, 種類和方法進行硏究和考察, 得到了如下之結論. 古人認爲人的名字乃自身之代表, 本身就具尊嚴性, 所以古來既有不輕易呼喚名字, 並尊崇名字的風俗, 而在行冠禮之後, 則取字以替代其名, 這都與實名敬避和尊名的風俗有所關系. 早期的避諱, 以對生者不隨便呼叫其名的"不名"和對死者不輕易稱呼其名的死諱爲主, 這些都源於樸素的尊敬與恭敬. 生諱始自秦始皇之時, 初期僅限於對天子和諸侯的名字進行避諱, 而對嫌名则未曾進行避諱. 避諱的種類, 包括出於恭敬而避諱的敬諱, 出於心理排斥而避諱的忌諱, 以及出於憎惡和討厭而避諱的憎諱, 但總以敬諱爲其主幹. 至於避諱的方法, 主要有改字, 改稱, 空字, 作某, 標諱, 缺字, 缺筆(缺劃)和更讀等法. 在我國, 避諱究竟始於哪一时代目前难以確認, 但在新羅時代的金石文中, 可以看到不少有關避諱與缺筆的例子, 在高麗時代則對帝王的名字通過改字或缺筆來进行了避諱, 朝鮮時代則爲了排除避諱的弊端, 對王族的名字取以生僻之字, 使避諱所致的弊端大为減少.

키워드

참고문헌

  1. 王彦坤. 歷代避諱字滙典.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p.3, 4, 30, 33, 85, 106, 108, 126, 167, 186, 226, 289, 592, 605.
  2. 孫詒讓 찬. 周禮正義 8책.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 p.2098.
  3. 李相玉 譯著. 新完譯禮記上. 서울. 明文堂. 1985. p.58, 87, 100, 178.
  4. 段逸山 주편. 醫古文.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6. p.718, 719.
  5. 陳澔. 禮記集說大全. 대전. 學民文化社. 1990. p.161.
  6. 許愼 저. 段玉裁 주. 說文解字注. 서울. 대성문화사. 1990. p.56.
  7. 顔之推 저. 程小銘 역주. 顔氏家訓全譯.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5. p.47, 64.
  8. 李弘稙 편. 國史大事典. 서울. 學園出版公社. 1987. p.1807
  9. 司馬遷. 史記.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p.234, 380, 766, 1359.
  10. 班固. 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 p.2159.
  11. 劉安 等撰. 許匡一 역주. 淮南子全譯.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5. p.598, 1143.
  12. 劉昫 等撰. 舊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 p.1997, 2020. pp.29-30.
  13. 陳垣. 史諱擧例.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p.1, 28, 30, 132, pp.29-30
  14. 歐陽脩, 宋祁 撰.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 p.1470, 4619.
  15. 脫脫 等撰. 宋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p.11108.
  16. 書經. 二以會影印本. 1983. p.509.
  17. 陳壽 撰.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p.161.
  18. 대구 이야기 홈페이지. [online] [cited 2009 May 6].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daegu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