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QR코드

DOI QR Code

解東亞之冤 - 臺灣唯心聖教和韓國大巡真理會的解冤意識與當代實踐 -

Solving the Grievances of East Asia: The Concept of "Solving Grievances" as Observed in the Practices of Taiwan's Weixin Shengjiao and Korea's Daesoon Jinrihoe

  • 張馨方 (臺灣 唯心聖教學院易經風水學研究) ;
  • 李京源 (韓國 大真大學大巡宗學科)
  • 투고 : 2020.06.05
  • 심사 : 2020.08.01
  • 발행 : 2020.08.31

초록

「冤」之意識與概念在東亞國家之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 並成為在後世漢人文化中反覆出現的文化符號。在當代的東亞國家之中, 新宗教如何解釋「冤」的觀念以及如何面對其所帶來的天災人禍, 反映了東亞國家的共同處境及各自的歷史背景。本文在東亞近代的歷史脈絡之下, 討論臺灣的唯心聖教與韓國的大巡真理會對「冤」的概念, 一者為「解冤利他」, 另一者為「解冤相生」, 以及兩者於現代社會落實之解冤實踐。唯心聖教以宗教法儀作為解除中華三祖—黃帝, 炎帝, 蚩尤戰爭之冤做為世界和平的前提, 以「易經風水」穩定當代資本社會的人類生活 ; 而韓國的大巡真理會則認為必需以「天地公事」來進行三界審判, 地氣統一, 達到宇宙的能量平衡, 並且在當代社會發展成為三大慈善事業。兩者諸多觀念相同, 詮釋與作法各異, 展現「解冤」思想在東亞新宗教的現代化的進程中特色與意義。

Awareness of grievances and the concept of "grievances (冤)" itself are both universal and essential among East Asian countries. Grievances have become a cultural symbol that has repeatedly appeared in the Han culture of later generations. The way new religious groups interpret "grievances" and face disasters, which are seen as having been brought by grievances, reflects the circumstanc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that Eastern nations hold in common.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concept of "grievances" in Taiwan's Weixin Shengjiao and Korea's Daesoon Jinrihoe, which are represented doctrinally as "The Resolution of Grievances and Altruism" (in Weixin Shengjiao) and "The Resolution of Grievances for Mutual Beneficence" (in Daesoon Jinrihoe). How these two tenets are fulfilled in modern society will likewise be examined. Weixin Shengjiao takes solving the hatred among the Three Ancestors as a premise for achieving world peace and commits to stabilizing people's lives amid the capitalistic design of modern society. Daesoon Jinrihoe deems the "Reordering Works" to be the only way to unify the earthly energies to achieve balance in the universe. They also developed the "Three Major Works" to contribute to modern society. These two new religious orders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but are distinct in their interpretations and practices. Both orders demonstrate the features and meaning of "Solving Grievances" as it relates to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East Asia.

키워드

참고문헌

  1. 大巡宗教文化研究所, 《典經》(繁體版), 驪州 : 大巡真理會出版部 ; 臺北 : 新文豐, 2012.
  2. 大巡宗教文化研究所, 《大巡指針》(繁體版), 驪州 : 大巡真理會出版部 ; 臺北 : 新文豐, 2012.
  3. 大巡宗教文化研究所, 《大巡真理會要覽》(繁體版), 驪州 : 大巡真理會出版部 ; 臺北 : 新文豐, 2012.
  4. 《中華三祖唯心寶誥》, 唯心聖教, 2002.
  5.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列祖先賢聖靈歸黃陵淨土圓滿功德經》, 唯心聖教, 2001.
  6. 《鬼谷仙師中華三祖玄妙經》, 唯心聖教, 2011.
  7. 《唯心聖教法源》DVD, 唯心宗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2019.
  8. 《混元修真寶照覺經》, 唯心聖教, 2002年.
  9. <唯心天下事>節目第2956集, 臺中 : 唯心電視臺.
  10. (漢)司馬遷著, 《史記》, 臺北 : 藝文印書館, 1956.
  11. 高南植, <大巡思想中的東亞觀-以甑山為中心>, 收錄於東亞新宗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2014年6月.
  12. 金得榥, 《韩国宗教史》,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13. 金勛, 《韓國新宗教的源流與嬗變》, 北京 : 宗教文化, 2006.
  14. 金勛主編, 《道與東方文化 : 東亞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 宗教文化, 2012.
  15. 杜贊奇, 《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 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8.
  16. 白永瑞, 《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 台北 :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2009.
  17. 白永瑞, 《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 台北 : 聯經, 2016.
  18. 朴龍哲, <於韓國自生新宗教未來成長發展與三大重要事業的關聯性試論考察>, 收錄於東亞新宗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2014年6月.
  19. 朴仁奎, <大巡眞理會 組織體系의 變化와 그 特性>,《新宗敎硏究》 Vol. 40 (2019).
  20. 費孝通, 《鄉土中國》, 南京 :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7.
  21. 徐升編, 《評註淵海子平》, 臺南 : 大孚, 2001.
  22. 宋河明, 《大巡眞理會 朴牛堂 都典의 宗敎活動과 그 意義》碩士論文, 大眞大學校 大學院, 2019.
  23. 李京源, 《大巡宗學原論》, 韓國 : 文史哲, 2013.
  24. 李京源, <東亞新宗教的三教合一論之比較研究-以中華一貫道與韓國大巡真理會為研究中心>, 收錄於東亞新宗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2014年6月.
  25. 李秀賢, 《臺灣一貫道與韓國大巡真理會的宗教實踐比較研究: 以寶光崇正道場與驪州道場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2017.
  26. 李豐楙, <平反與解冤 : 混元禪師的神道觀及其三祖信仰>,《臺灣宗教研究》, 15:1, 2016.
  27. 李豐楙, <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 : 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 《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 1994年10月.
  28. 李鐵筆, 《八字問答題》, 臺北 : 益群, 2002.
  29. 混元禪師口述, 方鵬程編著, 《和平推手-混元禪師》, 台中市 : 唯心宗南天文化院, 2019.
  30. 混元禪師指導, 陳立岳彙編, 《世界新興宗教-臺灣唯心聖教》, 南投 : 唯心聖教功德基金會, 2016.
  31. 混元禪師開示, 《王禪老祖玄妙真經》第一冊, 臺中 : 唯心宗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2012.
  32. 混元禪師開示, 《王禪老祖玄妙真經》第二冊, 臺中 : 唯心宗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2012.
  33. 黃春枝,《中華三祖文化在臺灣的弘揚》, 臺中 : 唯心宗南天文化院, 2009.
  34. Fiona Hsin-Fang Chang, "New Religions in Taiwan and Kore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ixin Shengjiao (唯心聖教) and Daesoon Jinrihoe (大巡真理會)", The Journal of CESNUR 1 (2), 40-65, 2017.